设备的维修方式与类别简介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3-12-10 19:22 浏览量:1
设备的维修方式与类别简介
1.设备维修方式
设备维修方式是指实现设备维修的形式,它是在实践的基础之上逐步发展形成的,包含了对设备进行维修的策略、制度、维修类别等内涵。在制定设备维修计划时,要针对设备的类别及其在生产中所处地位、对生产的影响程度、零部件的磨损特点等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维修方式。
目前的设备维修工作基本上有两大系统:一是预防维修系统,包括以时间为基础的定期维修和以状态为基础的状态维修。二是故障维修系统,包括有计划控制的故障维修和无法控制的紧急故障维修。具体的维修方式可分为以下几种:
(1)定期维修(FTM) 指在规定的时间间隔或在固定的累计开动时间或累计产量的基础上,按照事先安排的计划所进行的维修活动。这是一种以时间为基础的,具有周期性特点的维修活动,属于预防性维修的一种方式,内容包括设备的解体检查、零部件的更换和维修工作。它适用于流程式生产、自动线、大量流水线生产中可统计开动台时或产量的主要设备。
(2)状态监测维修(CBM) 简称状态维修,是在设备状态监测的基础之上,针对设备实际情况工作适时安排的预防性维修。这种维修方式比较理想,它不规定维修间隔期,而是根据对设备的监测、诊断结果判定设备有无劣化和故障预兆,再决定进行必要和适当的维修,因而既能确切地掌握设备的技术状况,减少甚至消除零部件发生故障的可能性,使设备的寿命最长,故障的影响最小,又可避免盲目安排维修。不过这种方式要耗用一定的监测费用,所以应权衡监测的经济效果与费用支出来决定是否采用。状态维修适用于利用率较高的重要设备,包括精密、大型、稀有、关键和流程式生产的主要设备。
(3)故障维修(OTF) 又称为事后维修(BDM),是指设备在使用的过程中发生故障后进行的恢复性维修。这是对突发性故障的事后处理,属于事先无计划的工作。这种维修方式适用于生产上的一般设备、简单设备和很少使用的设备,即使发生故障也不致给生产带来很大损失的设备。
以上几种维修方式各有其适用范围。企业应根据自己的生产性质、设备特点和使用条件、设备的外界环境和安全要求,以及资源的合理利用等因素来选择最适合的维修方式。最合理的做法是将设备按适用的维修方式分类,针对不同设备的不同要求,采用不同的维修方式。这样,不仅不同企业的设备维修方式不同,即使同一企业也可综合应用几种维修方式来进行计划维修。这样既可以达到设备综合效益高,停机损失小,而且还可在设备设置费用不变的情况下,把设备的寿命周期费用减到最少。
2.设备的维修类别
由于设备维修方式和维修对象、时间、部位、程度以及企业生产性质等不同,设备的维修类别也不完全一样。
(1)日常维修设备日常维修又可叫设备小修,是指根据设备日常检查或其他状态检查中所发现的设备缺陷或劣化征兆,在故障发生前及时进行排除的维修,属于预防维修范围,但工作量不大。日常维修是车间维修班组除项目维修和故障维修任务之外的一项极其重要的控制故障发生的日常性维修工作。
(2)故障维修是指无法控制的,在故障发生之后根据故障维修申请单所进行的紧急维修。
(3)项目维修简称项修,相当于常说的“中修”,但内容有所改变。它是指为了使设备处于良好状态,在状态检查和监测的基础上,针对设备精度、性能的劣化程度所进行的有计划的局部维修,也是预防维修中的主要维修类别,具有安排灵活,针对性强,停机时间短,维修费用低,能及时配合生产需要,避免过剩维修等特点。进行项修时,只针对需检修部分进行拆卸分解,修复、更换主要零件,研刮或磨削需修部位的滑动面,使维修部位及相关部位的精度达到规定标准,以满足生产工艺的要求。
(4)大修是指以全面恢复设备工作精度、性能为目标,维修工作量最大的一种计划维修。进行大修时,要将设备全部解体,维修基准件,更换和修复磨损件及丧失性能的零部件,刮研或磨削全部导轨面,全面清除缺陷,恢复设备原有的精度、性能和效率,使之达到出厂标准规定的检验标准。设备的大修除应考虑维修间隔期外,还应根据对其技术状态监测的结果和以往维修历史记录的分析来综合确定。
News新闻资讯Hot Products推荐产品 |
行业资讯
|